借着在医院做高压氧舱的时间,看完了勒卡雷的“俄罗斯情人”。
此前曾尝试看他的“锅匠、士兵,裁缝和厨子”,但感觉没有抓到妙处。试了好几遍都没能看下去。而这本“俄罗斯情人”则一开始就抓住了我。
这本书讲了一个英国书商,在苏联参加书展时,误打误撞与一名不满于政治现状的高级知识分子产生了联系。这名曾参与苏联最机密的核武器部署和管理的科学家,给了他几本笔记,希望他能在自由世界出版。而这几本笔记,在误打误撞下,被递到了英国外交部,继而转到了情报部门。里面记载了苏联在核武器部署和管理上撒下的弥天大谎。
为了确认笔记本中的信息属实,为了从这名科学家手中挖出更多信息,书商被情报部门招募,潜回苏联与科学家再次碰面。他见到了此前负责居中传递消息的女人“卡佳”,并爱上了这名美丽大方而又聪颖睿智的女性。
从科学家手中取得了最新的情报,书商回国后,没想到首先面临的是来自己方的质询。来自美国情报部门的人,先从职业立场出发,努力质疑情报的真实性。对书商的立场,做出的供述,行动的细节不断挑刺。甚至用上了测谎机来进行测试。
而在战胜一切质询,并返回苏联进行新一轮的接洽时,书商却发现科学家已经被苏联情报部门控制。为了拯救深陷危难中的“卡佳”。他做出了令人惊叹的决定。
看实体的侦探或间谍小说又个坏处。哪怕作者行文如何妥帖实趁,只要捻捻剩下书页的厚度,就会对结果有个预期。在看这本书时,感觉非常明显。战胜了美国情报人员的挑战后,要出发再次前往苏联。但书本身只剩下了不到1/5的厚度。手上一捏,就对结果有了个预期。
但没想到的是,结果虽然短促,却非常有力。原本因为前文太稳重,不急不缓,让我很担心结尾会显得过于匆忙。但结尾的转折却让人觉得理所当然。足见前文的线索埋的多实趁。
最奇妙的是主角那种夹叙夹议的笔法,不时借角色的口,发一些议论。又没有作者借着读者的嘴发牢骚的感觉。一方面丰富了角色的形象和内心世界,一方面又巧妙的把读者拽进了小说所营造的氛围中。这笔法真是让人想立刻就学起来。
再回头想,作者对几个角色的塑造也非常巧妙。每个角色都是那么栩栩如生。可能因为每个角色都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特性。在精神上,体现出一种非一般的高洁感。而在描写时,又毫不落俗套。真是厉害。
这本书让我决定回去就整理一下书架,把自己最喜欢的基本翻译小说放在一起。常常阅读,常读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