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贺博之见面会座谈笔录

11月8日,stage1st和anitama在上海组织了一次王立宇宙军的放映会,以及导演/编剧山贺博之的见面会。

这部于1987年上映的动画电影,一直被视为gainax公司的起点,大家对电影的前因后果,以及gainax起源的故事(八卦)有诸多好奇,终于借这个机会,能够问一下位于故事起点的人了。

以下为电影后座谈的文字记录。现场临时用手机打字记录了一下,后续会逐步修正。

因为直播还未开始,所以对谈的主持先谈了些题外话,例如现场有多少人是第一次看这部电影,从举手的人数来看,大概是15%左右。

然后问到山贺博之对电影在中国有这么多拥趸,有什么感想。

回答说,拍这部电影时只有,22/23岁。其实没想到在海外有这么多人看。

(以下不严格按照提问,回答的方式记录,主要记录了回答的内容。)

电影是第一次在中国放映,此前除了日本,还在别的什么地方放映过吗?
除了中国外,电影在首尔和美国各放映过一次,前年在沙特迪拜访过一次。

这次来中国感想如何?
来过大陆三次,上海是第一次。
25年前去过一次北京,上个月又去过一次。
感觉中国基本上变成另外一个国家了。
最震惊的是北京的马路上有红绿灯。
25年前虽然也有,但大家都非常自由的在大马路上自由穿行。

年轻时是否看过很多漫画?
爹妈说看漫画会变成傻瓜,所以不看漫画。
自己也不太喜欢画的比较粗的少年漫画画风。

为什么会去大阪艺术大学?
16岁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特别适合当电影导演。
父亲是银行的工作人员。正常来说,自己也应该进银行。讨厌有上司管他,讨厌每天定时起床,讨厌系领带。
但如果不去找工作,就会被强逼着成为银行职员。
有一次在路边看杂志,有年轻人问怎么才能成为电影导演。杂志的回答说,想当电影导演没有近路可以抄,但可以试着把一部电影看十遍。
就到附近的电影院,把一部不出名的电影看了十遍,并觉得自己也可以拍。还能拍的更好看,于是就去找了很多的电影看十次。
以前从来没看过电影。只是想了解电影到底是什么。于是在十六岁到十七岁半的一年半里一直在拼命看电影。

怎么走上动画电影制作这条路?
上大学之后,因为大学本身并非著名大学,距离电影业核心的东京更只能算是乡下。
前两年有岛本和彦的小说改成了日剧,国内可能放过这可以去看,里面有他们这些人在这段时间的故事,像他啊,摩沙雪,庵野啊这些人。
在电视剧和漫画看起来,大家好像非常悠闲。但实际上是非常焦急的。

庵野这么有才能的人是否也很着急?
才能如果没有人认同,就是路边的野花,没有人管。

回到制作的路径上来,一开始是制作了日本科幻大会的开场的动画片。
日本科幻大会是在日本巡回举办,那年在大阪,听到举办方说op想做成动画。
于是制作了op,人物绘制是赤井孝美,机械是庵野秀明,但这两个人一开始并不是特别想画。没有什么干劲。因为像手冢治虫,科幻作家小聪左京,筒井康隆都会来。所以山贺博之竭力推动制作,希望能借此把自己这群人推销出去。
op确实获得了很多好评,于是有东京的制作室发来邀请,问是否要要参与做超时空要塞(marcross),时间上,差不多是大二制作了op,大三就收到邀请去了东京。

问题:像和森正治,山贺博之啊这些人当时都很年轻,为什么marcross在制作中会这样大量启用新人?
回答:
是因为当时动画的制作接近崩溃。如果不找有干劲的年轻人,就要开天窗了。
于是山贺博之在marcross里做了op的分镜和演出。
然后做了第九集的分镜和演出。但找不到动画师。因为当时现场已经支离破碎。
于是通过大学的朋友找能顶上的人,听说在东京造型大学有两个人水平不错。
找到的两个人,一个人是贞本义行,一个人是前田真宏。
这两个人实力极强,甚至比职业的还强。

然后,下一届科幻大会又在大阪,于是又召集人马做了一次科幻大会的开场op
这时,庵野秀明已经被宫崎骏抓到风之谷里画巨神兵。
剩下的人在大阪,而山贺博之这时已经快要大学毕业,又不想上班,于是开了动画公司gainax。

为什么要自己成立公司?
因为如果进入业界,就要从原画新人开始做,十几年才能自己执导拍片。但这些人的能力其实已经得到证明,于是决定自己成立公司拍片,这部片子就是王立宇宙军。

企划和公司谁先谁后?
为了开公司需要有企划。有了企划会需要公司的形式来实现,所以很难讲王立宇宙军的企划与成立公司的想法哪个在前。

当时日本做原创动画电影的环境如何?
实际上,当时没有原创动画长片,上一步可能要上溯至东映的长片,因此投资方也不知道该如何审核动画电影的企划。

为什么万代能够接受呢?
通过朋友,也是万代(bandai)社内人员的渡边繁牵线。
实际上一开始拿过去的是钢弹相关的企划。
当时的钢弹只有富野的钢弹。
而山贺博之看到了以玩具形式发售的玛丽等人,就想要为之制作动画和故事,于是写了剧本,拿到bandai去投稿,就是电影,口袋里的战争的企划。
如果那时候就实现并投拍口袋里的战争,或许会大赚一笔。
但bandai的反馈是,钢弹是bandai的核心项目,所以无法启用新人的企划。但其他的原创企划或许可以通过。

为什么王立宇宙军能获得通过?
当时bandai还是一个玩具公司,想要转型发展动画业务,所以提出自己创立ip,出品玩具借此赚钱。
当时,社长也刚好换了第二代。二代社长原本在出版社工作,但必须回来继承家业,心底也不想局限在玩具制造上,想要做别的事情。
社长非常喜欢王立宇宙军的企划并开了绿灯。得到认同后,山贺博之才在开始考虑完整的故事,画面等内容。所以,说起来,王立宇宙军的制作缘起,也是一个非常机缘巧合的事情。

制作时,对市场有什么期待。对目标用户之类的有什么想法?
当时完全没有头绪。
说起来,当时万代想要拍片,但发行和院线其实都对电影并没有什么期待。更像是没有什么想法。新社长和gainax强行做了这部片的情势。

为什么出任脚本和监督?
因为当时都是画师,没有别人来做脚本。所以只好自己做脚本。
当时那种环境下,也没有自己想要做一部怎样的片子的想法,只觉得是在给别人做。只想把该凑的元素凑齐,故事讲完就好。
但当时非常清楚庵野的才能非常高,因此只想着怎样把庵野的才能展现给别人看。
所以脚本都是为了让庵野发挥才能。并没有特别考虑用这个故事来反映自己所处的环境。也没有以这个故事影射自己所处的环境的想法。
但过了这么多年之后,再看,感觉确实反应了当时的一些想法。只是当时并不这么觉得,只是心里有什么就写什么画什么。

关于作品的成败?
需要澄清的是,电影的收益和成败并非传说中的那么惨。
虽然并非走红,但实际上第一天放映时,电影院前面有排队,放映周期也长,上映的电影院也挺多的。
只是当时除了万代和gainax,其他人并不抱期待就是了。
回过头来,大家总觉得gainax是传奇,喜欢将王立宇宙军描写为美丽的失败,但实际王立即不美丽,也不失败。

但在gainax之后,看了当时的红片,滑雪,意识到大卖的片子就应该这样,可以约会时去看的电影。
但至今实际仍未拍出这样的片。
于是当时憋了个企划,苍之乌鲁。和王立宇宙军同一世界观。
但实际上憋到现在仍未能投拍。
很多人关注这部片,但现在终于要开始写脚本了。
心里想了三十年之后,终于开始写了。
请大家关注。

回到王立宇宙军来。这部电影实际给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大友克洋的阿基拉,也因此得以立项。
而gainax这群人的名字,也终于从大阪的山里,传到了整个日本。

但拍完之后,gainax原本准备解散。
山贺自己回到新泻县继续憋苍之乌鲁的脚本和企划。
但有个问题是,当时参与制片的人简历看起来都很漂亮了,对公司解散什么的都觉得无所谓。
可是制片人和当时的社长就很头疼。想要在gainax继续下去,就要给公司找到活干,
于是制片人和社长分别出去找项目,找回来的就是:蓝宝石之谜和飞跃颠峰。

从那个时候,本来是动画师的庵野秀明开始当导演,也是这样,gainax这家公司才算是正式成型。

虽然投入了制作,但大家也还是帮忙的心态在做。当时大家的想法也就是有空就回来帮手,并没有很强的公司意识,直到eva为止。

eva开始前,庵野秀明其实很茫然,自己有很多想法,又有点下不定主意。
于是赤井孝美各种活动,想让庵野拍片,就打电话给山贺博之,想让他出主意。

山贺博之正在家乡写脚本,完全没意识到自己还算是gainax社员。
于是跟庵野说,如果想不到要拍什么,就来拍苍之乌鲁。
但苍没找到投资者,于是项目暂停了。
原本预订由庵野来当导演的,但拖了一年后且项目暂停后,庵野感觉压力很大,于是下定决心要自己拍机器人动画,就是后来的eva。
当时为苍找来的staff,就全部投入eva项目,这是1993年的事情。

当时说eva拍完,就来拍苍。
当时认为eva会红,但也就红五年吧。但没想到红到现在,一直拍到现在。
在eva大红之后,山贺博之觉得不应该只做eva。gainax不应该成为一个只做eva的公司,因此提出了新的企划,这就是后来的天元突破。
但从投资商到社员都觉得公司因为eva而红,当然应该继续制作eva的内容,不应该转向其他内容。
于是拆了公司,庵野带领卡拉,拍eva,社长带领gainax拍天元突破。
天元突破拍完后,想要拍乌鲁,但各种原因导致一直无法成功投拍。而且也没想到eva会一直这样持续。

虽然eva大红是好事,但某种程度上,也会带来问题。
就像歌手也好,作者也好,如果搞出一个特别红的作品或歌曲,下一个想搞别的什么就难了。
庵野也有这样的困扰,但今年庵野拍了一个eva之外的大红的项目,就是哥斯拉。
乌鲁也到了重启的时机。
所以庵野和gainax也是时候开启新的篇章了。

************************
座谈结束,到了用户提问的环节。

有人提问:

1,王立之后,是否有什么时刻或事情觉得以后再也不能这样了。
不想单纯的拍一个英雄的电影。不想把主角刻画成一个上了天就老子天下第一的人物。

2,怎样管理庵野这样的天才?
管理不了。

3,安倍野桥魔法商店街的创作缘起和时长是怎样?
时间不是很长,半年。因为本来想当tv来拍。

4,如果想从当时王立宇宙军的制作团队中选出一人成为那名宇航员的话,应该是谁?

(困扰的想了很久)

感觉整主角表达的那种态度,更像是团队的整体形象,心性和气氛
主角并不是特别热血。只是因为这件事要他做,所以不想半途而废这样。
山贺社长是出生于1962年,gainax的这群人一代基本都一年出生。他们这个世代,被前一代叫新人类(全场会心的笑)。
上一代都想着说让日本工业化,要拼命向上。
但这一代感觉钱差不多就行了,不用那么拼。所以两代人说起来,会觉得不在一个频道,好像在和宇宙人聊天。
但这一代人只是觉得是有什么说什么,苦或累都会说出来。但工作也会照样做好。
所以这部电影中有可能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就是向上一代说,我们也能做出好东西。

5,美术风格是源于何处?

(此前论坛上,有人指出,王立宇宙军的设定暗指是一个工业化了的印第安文明)
当时大家对于异世界并没有概念。甚至包含staff也无法理解导演所要的异世界是什么感觉,所以他对staff说,例如手里是个咖啡杯,但能否只保留咖啡杯这个概念,但完全是另一样的外形这样?
在我们即成概念里,杯子上有把手,大家看到就知道这是咖啡杯。那么拿掉把手后,要怎样设计这样的一个咖啡杯呢?
可以在底下开个洞来喝,但这样又已不是咖啡杯了。
所以咖啡杯的要素就是,单手手持,送至嘴边,从上面喝。

当时找来大学生当实习生,让他们头脑风暴,就日常之物出新的设计,每天晚上九点钟就设计进行讨论
重新设计这件事一直持续了半年。
拿眼前的电脑,啤酒瓶,桌子也好,都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人员的创想。
他就是想在电影里产生同样的效果。于是找了不同的人,甚至是并非专业的人来做。
当时收集到的点子比实际用到的要多三倍。

6,游戏美少女梦工厂系列的创想缘起是什么?
当时大家并没有什么我们是动画公司的概念。
做完飞跃颠峰,公司实际上也算是游戏公司。
所以bandai还问,听说你们除了游戏还做动画?(可能是想开个玩笑,但好像现场没抓住梗)
美少女梦工厂赚了大钱,所以当时的社长岗田斗司夫说要不咱们别做动画,做游戏?
但赤井孝美说,动画公司gainax才有魅力。我做这个游戏就是为了让庵野在动画之前有事可以做。如果要做游戏,那我就不做了。
于是会打电话给山贺请他出山说服庵野拍动画。

最后一个问题:

岗田斗司夫说王立是第一部针对御宅向的电影,请问如何解读?
监督自己并不觉得这是御宅向的电影。
他并不清楚岗田斗司夫是在什么场合下说了这句话,所以不好发表意见。

最后,主持希望山贺博之表达对此次活动的感想。

导演说,今天可能会成为一个很大的转机,希望能和中国人共事。
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做点东西。(在和中国的投资商讨论出资进行动画制作的可能?)

夏日大作战、facebook和第二人生

昨天看了最近大热的剧场版动画《夏日大作战》。片子中塑造了一个名为OZ的网络世界。有点像”FACEBOOK+第二人生”,再发展个三五年的样子。让我的GEEK魂熊熊燃烧,所以拿到这里说说看。
OZ的世界相当奇妙。概念上有点像当初第二人生最红的时候,人们梦想中的未来(即所有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第二人生帐户。但第二人生并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所以看上去只是一群隐藏自己身份的人在自说自话)。
夏日大作战中,几乎全世界人口都已加入了OZ。这个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乃至于不分彼此。由于信息化程度相当之高,大部分的系统都已联网并和OZ相连。乃至于真实世界的许多工作都可通过OZ来完成。而OZ里的虚拟人物,具有真实的人的大部分权限。这个概念被推到了极端,就构成了剧本的最终危机——一名OZ的虚拟角色被盗,而盗号者利用这名虚拟角色在现实世界的智能和权限,修改控制宇宙飞船的GPS定位信息,准备控制宇宙飞船坠毁在核电站上。

为什么说OZ像是”FACEBOOK+第二人生”在5年后的样子呢?
说它像第二人生,是因为这个世界里的每个人都以虚拟形象出现。这个世界也提供各种各样的应用,如格斗/体育竞技/商店/旅行等。再加上电影为了突出游戏的世界感,花大力气做出的许多3D动画,营造出一片未来气氛的同时,又让这个世界怎么看都像第二人生。
说它像FACEBOOK,是因为如前述,由于OZ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乃至于反哺现实。如影片开始时,男主角和好友在OZ中做系统维护的杂工,两人的虚拟形象并肩坐在OZ的维护区里一边闲聊一边敲键盘,从空中飞过的监督大喊”打工的,不要偷懒!”。镜头一转,两人正坐在学校的电脑旁,一边敲键盘,一边聊天。代表他们人物形象的虚拟角色就在屏幕的右下角时隐时现。
为什么说是5年后呢?动画的世界,设定时间为2012年。但这个虚拟世界的构建,大量用户的并发接入,多语种之间的同声翻译、各类终端的支持,乃至虚拟战斗的攻防数据转换(例如那个在手机屏幕上操作角色和三维空间中的角色战斗的bug)在3、5年内不会成为现实。如果人机交互、高速计算等问题没有突破性进展,10年内都不会有可见的结果。

好了,幻想的归幻想,现实的归现实。
我个人是强烈建议互联网从业人员去看看这个动画。真的有很多启发。
第二人生的失败,在于世界的主要内容源于玩家的自主创作。虽然可以有各种千奇百怪的应用出来。但终归只是GEEK们的玩物。终究只是小众的文化,无法让普罗大众投身其中。
人们要什么?能通过互联网传播,能被大脑认知、理解并欣赏的内容只有文字/音乐/视频/游戏这几种。剩下的一切,都不过是外在形式,不过是花样。第二人生玩了那么久,也没见到在文字/音乐/视频上有什么贡献。最多就是游戏形式多样了点。
如果第二人生真的足够大,大到直接把全人类装了进去,让所有的文字/音乐/视频的创造内容都直接在这个世界中产生。那就离OZ不远了。但第二人生显然没这个机会,更没这个实力。
现代社会,上述内容的创作虽然源于个人,但无一不是高度精密的商业机器打造出的最终产物被推到了用户面前。互联网虽然可能打破这条铁律,但随着信息过载问题的涌现,只能说离这个目标反而越来越远。不过这是题外话,不说了。

那么Facebook呢?facebook靠着人际关系这条线,牵进去3亿人。几乎囊括了一整个信息化程度最高、购买力最强的北美新生代。但facebook和第二人生不同。第二人生从虚拟世界这个概念起家,所以形式无比华丽,兼容各类媒体内容。facebook从人际关系出发。从人机界面到客户端(web 浏览器)无不讲究一个轻字。这就限制了它往虚拟世界这个方向发展的可能。就算通过各种应用、外部网站、商业潜力网罗了各类文字/音乐/视频内容,仍然只是提纲挈领的那条线,而不是一个世界。

要想动画中的那个OZ变成现实,只能期待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被发明出来。GOOGLE、amazon、facebook、腾讯、微软借此机会尽弃前嫌,精诚合作,构建这样的一个世界。然后全人类接入,所有人都变成了这个信息的有机质海洋中的漂浮生物。呃,又幻想了,罢了罢了。

回过头说说我们身边的互联网。
我觉得在中国,互联网前十年我们忙着把现实往互联网上搬。接下来的十年,则是开始在把互联网重新搬回现实。或者说,前十年,我们在上网。接下来的十年,我们在联网。前十年,我们在surf,现在,我们在enjoy。
这不仅只是一个何者为起点,何者为终点的问题。更是一个用户群定位,以及与之匹配的形式、思路,乃至方法的问题

另外推荐一下《夏日大作战》。这片子去年8月在日本上映,好评如潮。今年3月3日蓝光/DVD发售,几乎同日就有资源传到了VERYCD上(感谢辛勤的制作组、汉化组,感谢VERYCD、感谢互联网)。
常逛VERYCD果然没错,看看各版面最热的资源,只管下就是了。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