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斗效应

之前在说SNS的风水轮流转,其实并非是无谓的感叹,只是前两天上人人网时,看到了个东西,让我颇有感触。


看到这个东西,之前脑袋里面那个模糊的想法,突然变的真切。这是漏斗。这是人人网的漏斗。

人人网的前身是校内。改名之举,很明显是想扩大受众。但在宣传推广上,还是从已有的用户出发。可见运营团队没有脑袋发晕。

记得最早上校内时,用户群定义是按照学校资料来分的。我想用公司资料申请个帐号,弄了半天还没弄成,最后只能乖乖的把自己的毕业院校填上去。当时私下里颇多抱怨。但现在回头来看,这种固守并不是没有回报的。

而这个新生注册专用通道,至少我看到,就已经在首页位置挂了接近1个月。可见校内网策略很明确,抓大学新生,抓学生用户。将这批用户的院校班级信息,将他们绑进人人网现有的庞大学生用户群中。

这批人可以毕业,可以变成白领。但他们的人际关系网络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固着在校内网。这个网络要迁移到开心网的上班族网络中,需要足够的动因。而在现在,至少这个动因看起来是不明显的。而随着校内网的覆盖范围扩大,开心网的所谓白领上班族网络,也将逐渐被侵蚀。被校内网的大学生网络,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上班族网络逐步取代。

这个过程还需要1-2年时间,但却是不可逆的。因为校内,变成了一个挡在开心网之前的漏斗。开心网的用户在进入开心之前,要先从校内这个漏斗漏一遍。剩下的才会进入开心。当开心对现有白领用户资源的挖掘到了尽头。所有新增用户,都要依靠每年新进入办公室的职场新鲜人时,就是开心被校内逐步取代的开始。

随手做了个图说明这个趋势,如下图,校内的漏斗将所有大学新生兼容并包。所以校内的气球会越来越大,而开心的气球会越来越小。直至被校内完全挤爆。

SNS 的风水轮流转

最近在和公司里的几个小伙子聊天时,发现他们都在使用人人网。让我感到很惊讶。

大概在07年,我很是花了一些时间来研究这些SNS之类的东西。那时候facebook横扫八荒。国内的校内/海内跟风而起。开心网更是横空出世。随后myspace、mixi之类的网站也杀入中国。然后淘江湖、白社会应运而生,一时间乱象纷呈,颇有点天下英雄出我辈的意思。

然而没几年,QQ闷声发了财。51被收购,海内销声匿迹,myspace退守音乐人社区这个最后的阵线,蜜秀悄没声息的变成了女性社区。白社会、淘江湖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悄没声息的就遁了。

那时候,国内的SNS,好像只有开心网一家独大,连校内也颇有几分风雨飘摇的态势。可今天再看,就让人觉得有几分风水轮流转的意思了。

image

去百度指数上比较了一下双方的态势,结果让人不胜唏嘘。doubleclick上的数据则更惨烈,开心的UV只有1600万,远低于人人的2600万了。

image

其实开心网的失败早有定论,作为一个面向白领的网站,辐射范围就是北上广深这几座城市,撑死了再加上一些一线省会城市。如果百度这个搜索分布的数据能再进一步下到2/3线城市,估计开心网的数据还要再不堪入目些。

image

再看人人网和开心网的人群属性分布:

image

image

两者的属性差异,几乎是一目了然的。如果是1年前。那是人人还叫校内,开心还在占车位时,估计这属性差异还要更明显一点。

作为一个客户端网游从业人员,我决定把人人网作为自己的主要关注对象了。

夏日大作战、facebook和第二人生

昨天看了最近大热的剧场版动画《夏日大作战》。片子中塑造了一个名为OZ的网络世界。有点像”FACEBOOK+第二人生”,再发展个三五年的样子。让我的GEEK魂熊熊燃烧,所以拿到这里说说看。
OZ的世界相当奇妙。概念上有点像当初第二人生最红的时候,人们梦想中的未来(即所有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第二人生帐户。但第二人生并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所以看上去只是一群隐藏自己身份的人在自说自话)。
夏日大作战中,几乎全世界人口都已加入了OZ。这个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乃至于不分彼此。由于信息化程度相当之高,大部分的系统都已联网并和OZ相连。乃至于真实世界的许多工作都可通过OZ来完成。而OZ里的虚拟人物,具有真实的人的大部分权限。这个概念被推到了极端,就构成了剧本的最终危机——一名OZ的虚拟角色被盗,而盗号者利用这名虚拟角色在现实世界的智能和权限,修改控制宇宙飞船的GPS定位信息,准备控制宇宙飞船坠毁在核电站上。

为什么说OZ像是”FACEBOOK+第二人生”在5年后的样子呢?
说它像第二人生,是因为这个世界里的每个人都以虚拟形象出现。这个世界也提供各种各样的应用,如格斗/体育竞技/商店/旅行等。再加上电影为了突出游戏的世界感,花大力气做出的许多3D动画,营造出一片未来气氛的同时,又让这个世界怎么看都像第二人生。
说它像FACEBOOK,是因为如前述,由于OZ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乃至于反哺现实。如影片开始时,男主角和好友在OZ中做系统维护的杂工,两人的虚拟形象并肩坐在OZ的维护区里一边闲聊一边敲键盘,从空中飞过的监督大喊”打工的,不要偷懒!”。镜头一转,两人正坐在学校的电脑旁,一边敲键盘,一边聊天。代表他们人物形象的虚拟角色就在屏幕的右下角时隐时现。
为什么说是5年后呢?动画的世界,设定时间为2012年。但这个虚拟世界的构建,大量用户的并发接入,多语种之间的同声翻译、各类终端的支持,乃至虚拟战斗的攻防数据转换(例如那个在手机屏幕上操作角色和三维空间中的角色战斗的bug)在3、5年内不会成为现实。如果人机交互、高速计算等问题没有突破性进展,10年内都不会有可见的结果。

好了,幻想的归幻想,现实的归现实。
我个人是强烈建议互联网从业人员去看看这个动画。真的有很多启发。
第二人生的失败,在于世界的主要内容源于玩家的自主创作。虽然可以有各种千奇百怪的应用出来。但终归只是GEEK们的玩物。终究只是小众的文化,无法让普罗大众投身其中。
人们要什么?能通过互联网传播,能被大脑认知、理解并欣赏的内容只有文字/音乐/视频/游戏这几种。剩下的一切,都不过是外在形式,不过是花样。第二人生玩了那么久,也没见到在文字/音乐/视频上有什么贡献。最多就是游戏形式多样了点。
如果第二人生真的足够大,大到直接把全人类装了进去,让所有的文字/音乐/视频的创造内容都直接在这个世界中产生。那就离OZ不远了。但第二人生显然没这个机会,更没这个实力。
现代社会,上述内容的创作虽然源于个人,但无一不是高度精密的商业机器打造出的最终产物被推到了用户面前。互联网虽然可能打破这条铁律,但随着信息过载问题的涌现,只能说离这个目标反而越来越远。不过这是题外话,不说了。

那么Facebook呢?facebook靠着人际关系这条线,牵进去3亿人。几乎囊括了一整个信息化程度最高、购买力最强的北美新生代。但facebook和第二人生不同。第二人生从虚拟世界这个概念起家,所以形式无比华丽,兼容各类媒体内容。facebook从人际关系出发。从人机界面到客户端(web 浏览器)无不讲究一个轻字。这就限制了它往虚拟世界这个方向发展的可能。就算通过各种应用、外部网站、商业潜力网罗了各类文字/音乐/视频内容,仍然只是提纲挈领的那条线,而不是一个世界。

要想动画中的那个OZ变成现实,只能期待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被发明出来。GOOGLE、amazon、facebook、腾讯、微软借此机会尽弃前嫌,精诚合作,构建这样的一个世界。然后全人类接入,所有人都变成了这个信息的有机质海洋中的漂浮生物。呃,又幻想了,罢了罢了。

回过头说说我们身边的互联网。
我觉得在中国,互联网前十年我们忙着把现实往互联网上搬。接下来的十年,则是开始在把互联网重新搬回现实。或者说,前十年,我们在上网。接下来的十年,我们在联网。前十年,我们在surf,现在,我们在enjoy。
这不仅只是一个何者为起点,何者为终点的问题。更是一个用户群定位,以及与之匹配的形式、思路,乃至方法的问题

另外推荐一下《夏日大作战》。这片子去年8月在日本上映,好评如潮。今年3月3日蓝光/DVD发售,几乎同日就有资源传到了VERYCD上(感谢辛勤的制作组、汉化组,感谢VERYCD、感谢互联网)。
常逛VERYCD果然没错,看看各版面最热的资源,只管下就是了。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