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波特观感

哈里波特观感
这个周末,赶在出差前跑去看了 HP4,即哈里波特和火焰杯。
哈里?波特系列是在念大学的时候就看了的,当时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那个时候正沉迷于西方历史,对这种类似YY的小说不感兴趣。虽然小说是用英文写的,但在我看来,也不过是英文的 YY 而已。于是,就像大学里对待金庸的武侠,亦舒的言情,黄易的玄幻等所有类似或近似YY小说一样,一目十行的扫了过去,看过完事。
直到电影横扫整个世界,连自己也被老婆抓去影院回顾了一遍情节,这才看出些许趣味。电影把那个闻名遐迩的站台、孤悬水边的魔法学校、风驰电掣的魁地奇比赛都刻画得如同现实。在佩服作者的想象力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现代电影技术的日新月异。想想如果早二十年发表小说,大概哈里波特会像魔戒那样,成为史诗级(虽然作品本身跟史诗毫无关联)的儿童作品,被现代人翻拍。说到这里,又很想探讨一下小说向多媒体方向发展将会对小说及作者本身带来什么影响。不过这与眼前的话题无关,还是挂在这里以观后效。
个人觉得哈里波特之卖座,实在是作者将儿童、魔法、悬疑这三个要素结合的非常漂亮。让任何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小说中对魔法世界的描述,其天马行空的想象更是让人心动。当国内的 YY 小说作者们还在想着怎么样让角色们跑得更快,打得更狠,赢得更漂亮,睡的女人更多的时候,罗琳以其精心构筑的无数细节让人们相信这个想象中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如果说国内作者们的 YY 小说的写法是一条越写越窄的路,那么罗琳的小说无异于整整开出了一整个平行空间。
这种对于细节的关注,或许是西方小说极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很多时候,甚至是这种对于细节的关注,构成了整部小说的核心。例如弗?福塞斯的小说。而国内的小说,大概是文以载道的倾向过于严重,以致于小说过多的是对感情、剧情、义理、道德等的关注。其构筑的世界本身则缺乏现实感。或许这种倾向是我们没有史诗级的科幻或奇幻作品的缘故。因为承载整个故事的世界并不可信。针对这一点,似乎有必要进行深一步的探讨,或者用自己的小说来做做试验。说起来,最近看到一篇颇有意思的小说,正是靠了大量丰富的细节支撑起来的,是马伯庸的风起陇西,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看一下。

http://read.hjsm.net/book/12770/html/contents.html

此外,就是每一部哈里波特的惯例,似乎每次作者都会杀一个人,并实现一名角色从正派到反派,一名角色从反派到正派的大逆转。这次看火焰杯的时候,就在兴致勃勃的猜想着,到底是谁会成为作者笔下的牺牲者,谁是那个潜藏着的反派,谁是那个暗中帮助小男孩的正派。这次,很正常的,我又没有猜对。大概我还是没有金田一的爱好者们对最不可能的角色抱持猜疑的习惯,而只是习惯性的把对我好的人定义为好人……这个,再写下去,就要加上“带剧情提示”的标签了,所以我们还是就此打住算了。
最后,儿童。看到哈里波特4的结局,实在很难不让人产生这样的想法,这是一篇是儿童,或不如说少年们和邪恶的大人对抗,拯救整个世界的小说。瞧瞧电影的结局,来自各个学院的年轻魔法学徒们相互拥抱告别,哈里三人组站在满是阳光的阳台上,接受阳光的洗礼,仿佛对着伏地魔的挑战充满信心。看看前面伏地魔等人的作态,邓校长的软弱无力,少年们的茁壮成长。这难道不是一部描写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小说吗?这实在就是啊!咳,邓校长,我不是因为你在第六部中死去才这么说的。私心里,我是很相信作者会在某一部中借个故让您活过来的。愿文学之神保佑您还未安息,即将安息的灵魂。
想象从第一部哈里波特到现在,好像也过了三年。几名小演员都可明显地看出成长的痕迹。而赫敏也以这一部中圣诞舞会上的扮相,彻底的告别了新一代罗莉偶像的宝座。真是,感伤啊。不过,个人倒是非常喜欢这种一年一部的模式。别的且不说,就只每一年都能看到那个平行世界中男女主人公们在这一年中的点点滴滴,就会觉得魔法学校确实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整部小说,估计会在哈利告别魔法学校的那一年结束。也就是说顶多是再10本,嗯,如果有研究生院的话,12本……让我们拭目以待。顺便期待,又有谁会死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