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愿和路径

一大早逛豆瓣,看到有篇文章里,提到莫干山的大会议堂,提到民国时年轻人的声音能够向上达到政界。年轻人有参政议政的路径和意愿。然后就在想,为什么年轻人失去了这种意愿和路径?
想来想去,还是高等教育下沉的缘故。
一方面原本受高等教育的那些,大多是社会的上层。即便有几个出身贫寒,没有家学家境的,也多是人中翘楚。这给了他们更多参与的自由与意愿。聚合起来,就表现为整个学生阶层愿意且有能力参与了。
一方面人数多了,竞争激烈,内卷化严重。文科生所面对的生存压力更大。参政议政看起来不像什么正经人的营生,又不能养活自己,自然就少了动力。
再往下,人人都有声音,就无法聚合成一个清晰的纲领。你说巴黎和会丧权辱国,我说蔡徐坤最近形象有改善,这个说环境保护刻不容缓,那个说我刚去了新西兰那里好好玩。
最后,大学生一多,就从人变成了人数。人是值得尊敬值得重视的。人数不值得。
再往下一想,就悲观了。当初几十万学生能做的事,比现在几千万能做的都多。可能真正难的,是从这几千万里筛选出值得被听取的意见。
一方面上位者有自己的私心(谁又没有呢),一方面机制上,只有向上靠拢才有更多被听到的机会。
现在的环境下,向上靠拢,多少是可疑且可鄙的。正经人谁不是埋头于自己的那点小营生呢?
于是年轻人的声音不再被听到。除非成为所在行业的青年领军人。或者混成智库。
但毕竟不是年轻人了啊。

一个谁买单的问题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帖子,说有人下乡省亲,去到宁夏陕西交界处的一个贫困山村,发现这家人收养了一个小女孩。是真的收养,所有手续都全的。小女孩在家里一直被虐待。可能在这家人看来,这小女孩也就是吃饭时加把米的成本。不论大小也是个劳动力。将来长大了还可以出去打工赚钱回馈家里。或者干脆就嫁给儿子当老婆。怎么算都是合适的投资。答主在问知乎er有没有什么办法把小女孩救出来。评论里有人说,还是别救了。救了这个小女孩,其他哪些想着要不要养个童养媳的就不养了。世上就多了很多死去的女婴。
这评论有不少人点赞,但我觉得像吞了颗苍蝇一样难受。虽然可以找到很多理由反驳它,但却明确感觉到一个问题,他说的事情真的可能发生。那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想来想去,还是没人买单的问题。
将这样一个小女孩解救出来,谁养她长大,谁为她付学费?
一个女婴生下来,父母不愿意养,那么谁承担她长大成人所需的成本?
生她的父母不能。键盘侠不能。你我不能。而如果没人负担这个成本,女婴就只能被掐死,小女孩就只能以养女的名义继续受虐待。
要拯救他们,就得掏钱。掏钱还不够,还要有机制,有机构。有人投入时间精力来解决这个问题。民间组织力量有限,哪怕在发达国家也没见民间组织把这事包圆了的。想来想去,还是只能国家来负这个责。
推到这里,就推不下去了。

再推一下,会发现很多问题都是这个原因导致的。
例如老人作恶,警察为什么息事宁人?因为老人往地上一躺的成本,没人负担。审判、监禁一个老人的成本太高,超过了警务系统愿意承担的范围。
例如辞退孕妇,为什么屡禁不止?是因为没人给孕妇长时间脱离工作造成的损失买单。国家不愿意,公司不愿意。到最后,仍然只能是孕妇自己买单。
惩罚、解救、扶助、奖励都要成本。都需要有人买单。还需要一个具有极强行动力、主动性,能以数目字管理的组织来负责。而现在这两个要素都缺少。所以我们看到惩罚、解救、扶助和奖励的缺位或错位。看到正义不得偿。看到好人没好报。
这又倒逼所有人自找出路。就像地狱里的众鬼,只想踩着别人的肩膀逃出生天。乱象频生变成百鬼夜行再变成彼此倾轧,一切就螺旋形的下坠了。
罢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