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需要纽约时报

在看一个关于纽约时报的纪录片。主要是说在互联网时代,纽约时报和所有其他纸质媒体一样,受到重创。发行量下降,股价下跌,裁员,降低预算。而人们还在不停的问,纽约时报会在什么时候关门,甚至是在问,纽约时报的存在是否还有意义。

这个名为“page one”的纪录片里阐述的正反两方面的意见,在news room里面也有讨论。一方面,在这个自媒体的时代,人人都可以用博客发表自己的意见。人人都可以用twitter发布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人人都可以用手机拍摄重大事件的照片或视频并在youtube上发布。那么,还需要专门的新闻媒体吗?另一方面,人们并不苛求新闻的真实性与公众性,而更关注新闻的话题性和娱乐性。任何重大事件,如果没有持续报道,都会在一周内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人们不再需要新闻,而只是在消费新闻。人们看新闻不再是为了确认这个世界正在发生怎样的重大转变,而只是想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转变。因为,有趣与否,是否可作谈资,已经变成了新闻和人们之间的唯一关联。
在这样的现状下,一个关注重大问题,精心组织材料,反复核实材料的真实性,尽可能在报道中不偏不倚的新闻媒体的价值何在呢?当商业上的价值被剥离后,道义上的价值是否能构成新闻机构存续的理由?甚至从长远而言,当互联网形成自发的新闻平台,有当事人爆料,有现场的第一手照片转发,有独立博客的选题和评论,我们是否还需要一个专业的新闻机构。这就是纪录片里所讨论的那个问题。

我觉得,现有新闻机构,除了作为官方喉舌的存在外,其价值和意义都将被削弱,直至演变成某种针对精英的专门服务。而普罗大众,则沉溺于娱乐和自我满足中,逐步放弃对重大事件的知情权。未来不会是1984的未来,而是“美丽新世界”的未来。
纽约时报,时代周刊这样的新闻媒体,正如曾经的南方周末,财经,三联生活周刊一样。通过挖掘真实,深入和公正的报道来获得收益。他们向“沉默的大多数”发出声音。并成为一种“反作用力”阻止大众沦为“乌合之众”。而这种反作用力,是通过其经济利益驱动来保证的。

设想吧,如果没有纽约时报,对五角大楼泄露的越战报告的持续报道。如果纽约时报在白宫的压力下停止了相关报道。是否还会形成针对越战的反抗声浪。
设想吧,如果一个互联网新闻平台,其存在的全部目的只是为了浏览人数,他会将wikileak发布的文件进行解析并深入报道,还是将观众的注意力转向了发生在国内的民警骚乱或明星绯闻。

当新闻媒体无法通过报道真相获取利益,那么去报道真相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弱,“反作用力”就会越来越弱。互联网是无法自发提供这种“反作用力”的。因为互联网并不具有凝聚注意力的力量,相反,它倒是格外擅长分散人注意力。人会天生的关注那些娱乐性的,消费性的,可堪一笑的,可堪一转发的东西。互联网的出现,则让人们向着碎片化,扁平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让这个世界向“美丽新世界”迈进了一大步。在这样的前景下,纽约时报这样作为“反作用力”存在的媒体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了。
但尽管如此,这些纸质媒体的前景确实不太乐观。正如newsroom所说,新闻频道正逐步沦为招牌。成为一个电视网络不赚钱,但却必须存在的招牌。而一个无法以经济收益去衡量的行当,就太容易受到来自经济收益的影响,并屈服于各种外界的压力。或许最后,新闻媒体会将自己降到只比互联网新闻高级那么一点点的地步。面向的人群高级一点点,预算多一点点,报道深入一点点。虽然只是一点点,但却是弥足珍贵的一点点。

继续说盛大在线

但回过头来看,“文化和虚拟产品”这个概念又太大了。因为说白了,盛大现在只有2种娱乐内容可以拿来卖,游戏和电子小说。

当初盛大为了盒子战略,买下了不少内容。后来盒子战略夭折,但无心栽花的起点却带来了巨量的用户,也算是意外之喜。这一点此前有文章专述,在此不多说。

那么盛大在起点上的成功,是否可以延伸至其他媒体上呢?我觉得很难。

从媒介史的角度来讲,各类可消费的娱乐内容,包括书籍,音乐,电影。一直都以实体方式提供,按照“制造-运输-销售”这个模式来构成完整的价值链。

电台和电视的出现,开辟了实体之外的流通和消费渠道。但限于终端,使其传播的内容种类和方式都有局限。

互联网大大拓宽了这些娱乐内容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并借助联网、互动的特性,开辟了新的娱乐内容。即网络游戏。

回过头来想想,互联网上提供娱乐内容的公司,其实都是从传统媒体和传播途径根本没有或无法覆盖的内容起家,然后延伸至其他的内容。

暴雪卖wow,腾讯卖聊天。这两项内容,都是从互联网诞生的特有的娱乐内容。是其他媒体无法覆盖的,又是不受盗版影响的。所以能赚的盘满钵满。

在线小说这一块。传统媒体和产业链无法覆盖。也无法超越互联网这种一方面挖掘作者,一方面满足读者需求,还促进双方互动的模式。因此也能赚钱,但困于盗版骚扰,只能算是小富即安。来钱还是没游戏快。

但再往前一步呢?在线视频?音乐?这些内容一方面受限于版权困境:视频靠电影院赚钱,音乐靠彩信赚钱,是眼下这2个行业的真实处境。一方面和已有的传播媒介有交集——互联网再怎么方便易用,终归只是年轻人的爱物。传统媒体仍牢牢把握着几个消费潜力和需求最大的群体。例如儿童,成年女性和30岁以上的职业人群。

所以,想来盛大这个“文化和虚拟产品”的定义,不过是文宣好大喜功的文字本能作祟。如果真的头脑发热去做其他内容的在线出版。那腾讯就要笑了。

话说回来,腾讯倒是真正一直在做类似文化和虚拟产品的销售。当初研究QQ用户的“彩钻”分类时,曾经惊讶的发现他们有一个基于电子版期刊杂志包月销售的彩钻,虽然看上去做的不好。但他们努力挖掘QQ用户的消费可能的做法,实在是值得嘉奖。

而且这只小企鹅埋头做事,后发先至的做法,真真令人恐惧。这和朱老板“不做出头鸟”的宣言如出一辙,却高下自现。

盛大在线

刚才打开盛大在线的网址:www.sdo.com ,第一次注意到网站的信息:盛大在线 — 专为无物流的文化和虚拟产品提供数字出版的服务平台。

第一眼看上去,觉得有些意外。因为此前还下意识的还将盛大定义为一个游戏公司。但仔细想想,才明白这确实是盛大目前的方向。

目前网游界已有2个平台。腾讯基于QQ的平台,和盛大的这个平台。

腾讯的平台更多的是基于QQ的应用集合。涵盖了一个刚上网的年轻人所需要的所有应用。这一块也有很多人说过,这里先不提。

而盛大的平台则是基于其丰富的游戏产品线。从收费、客服、积分,到其内部的分成机制、服务器管理机制,归根究底,都是服务于游戏的。

这个平台确实可以被视为一个完整的,服务于网络游戏的出版平台。

以小说出版为例:作者写小说,找出版社,出版社出版,双方分成。放到盛大的这个平台上,就可以替换为,游戏公司制作游戏,找盛大,盛大平台推出游戏,双方分成。

甚至在具体的执行上,也有很多可相互借鉴的地方:例如出版社对书籍有甄选、有试阅,一个编辑或者一个团队负责一本书的设计、出版、发行的全套工序,也有对应的市场推广手段。而网络游戏也无非就是这些工序:筛选游戏,再组建合适的运营团队运营,市场推广,然后内测公测。

那么盛大这个平台的作用,就是抹平了网络游戏的特殊性。让一款游戏能够像一本书一样被管理。让开发者和运营者几乎可以不去考虑用户群、注册认证机制、服务器管理、点卡销售渠道、宣传推广渠道等等属于底层架构的东西。

所以等到盛大大势一成,确实可以靠着这个平台,坐在家里数钱。就好像恒隆,西武等商场。架子搭好了。招募了第一批商家来投效。大牌商家云集后,自然有马太效应,吸聚更多商家来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