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和身受

今天沙丘2上映。上来就17%的排片拿下34%的票房占比。春节档票房之争应该就此落下帷幕了。

截至3月8号早上,热辣34亿票房位列第一。飞驰可能在这个周末突破到33亿。但也仅止于此了。虽然我很不喜欢热辣。但也不得不承认,以贾的形象巨变,塑造一个女性主义的英雄形象,以此带动电影票房,确实是成功的。

我不喜欢这种电影靠宣传而非质量,而是靠宣传取胜的办法。因此在看完电影后,第一时间上豆瓣开喷。甚至因此取关了几个为这部电影叫好的人。直到一个非常喜欢的作者,认真的为这部电影辩护。我才意识到,真的有人会被这部电影打动。

想想也是,如果只靠宣传坑蒙拐骗,何来34亿的票房。不少观众是为这部电影感动,被贾激励的。否认这部电影,否认这些人的存在,是一种狭隘。

我问了一个觉得这部电影好的朋友。她觉得贾作为导演是有进步的。在情绪的表达上是收敛的,而不像其他春节档那么张扬。贾减肥成功,身形的改变,对一个偶尔健身的人来说,很激励。

我大概理解了她的想法。她不想要一个张扬的,把女性困境用一种夸张、搞笑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搞笑电影。而只是平淡的,认真的,表达一个女性从困境中挣扎着做出改变的故事。而因为贾的瘦身成功,这部电影被赋予了一种真实。因而具有了更多现实的意味。让人联想到自己,意识到自己具有更多可能性。才有电影上映后,各处健身房的教练们转型做拳击教练,恨不得给贾烧香顶礼膜拜。

相较于飞驰人生的看过就算。滚烫实打实的进入了很多人的内心深处,激励她们或他们做出改变。这便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和价值。

但这并没有回答那个问题——为什么我并没有被打动。

可能一方面我无法带入贾的困境(毕竟国蝻),因而无法理解这种意义。一方面,我觉得电影花了太多笔墨去写改变的动因,而非改变本身。

但回过头来想,对喜欢这部电影的人来说,困境=动因,恰是这电影的意义。

故事的趣味往往在于过程的跌宕起伏。而这部电影却用整个故事去讲动因。甚至连最后的改变和拳赛,都只是用来重述和呼应“动因”。过程不是故事中的重点,女性走出困境前后的状态才是。那些对这种状态感同身受的,能从中获得感动。无法感动的,大多是无法对这种状态共情。

男性且不论,一名女性是否能共情这种状态,或可反应她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也是一种有趣的观察了。

人生意义

豆瓣的时间线,真的很能看到世界的参差。
有知名作者丧子,作品被许多人点想读。有古旧日影,因为翻拍片的滚烫而被翻出来看和分析。

其实打拳也好,减肥也好,演技也好,丧病也好,其实都无所谓。人生是没有意义,你只能选择去做点什么去对抗这种无意义带来的虚无感。你要么直面这种虚无,然后自己为自己赋予意义。要么无视这种虚无,把一切简化为爱拼才会赢。并相信即便没有赢,至少赢过了自己。

其实哪有什么输赢。

随着年龄增长,必然面对可能性的逐渐丧失。直到最后一闭眼,再也没有什么可能性,一切与你再无瓜葛。年轻时不妨拼,因为爱拼才会赢。年纪大了,则必须接受这个简单的事实——“人生是痛苦的”。我们要么为这痛苦赋予意义,要么为这痛苦的无意义而又必须承受感到虚无。

还能怎么办呢。一切的宗教、哲学和文化规训,都告诉我们生命是有意义的。而这意义又一次次被推翻被解构,直到我们终于明了,意义只能自己赋予而无法从别处获得。那该怎么办?是放弃直面这一问题,就这么浑浑噩噩的过一生。还是选定一个意义,然后让自己去相信?还是就在这困惑中,一边寻找一边前行,直到大限将至。亦或是骂一声,踹一脚,然后闭上眼,去舔那草叶上的一点蜜糖?

如果最后还是只能闭眼去舔蜜糖,又为何要睁开眼呢。
唉。

不确定性与长期投资

我总觉得生育率低下的原因是不确定性。

中国人是很需要确定性的。而现在这个社会,又偏偏很难提供确定性。

年轻人怕无聊;中年人怕失业;小业主怕政策变化;大老板怕被人垂涎;政客,政客怕的只怕更多。

而所有这些恐惧又都是不透明的。

青年人想着生命中的另一半。要去哪里找到他/她,他/她是不是我的“100%”?如果有一天,他/她不喜欢我,我不喜欢他/她了怎么办?

中年人想着到底怎样才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不会在35岁上被裁员?就算不会裁员,公司会不会倒闭,行业会不会变化?

小业主想着怎样才能保住现在的财产,如何投资增值,会不会有税务政策变化,相关法规会不会变?

大老板想着自己会不会引人觊觎。想着没有人的发迹史是干净的。想着会不会有一天半夜有人敲门,从此人间蒸发。

然后所有人都怕老,怕死。

扛着所有这些恐惧去生育的,我们说他们有底气,说他们有勇气。但我们没说出来的,是他们对这些风险一无所知。

因为一无所知,所以无所畏惧。

—-

前天有个朋友抱怨,他在玩的城市经营模拟,工业区必须少建学校。因为受教育程度高了,就没人愿意当产业工人。而又必须有足够的小学,因为没有小学,就没有足够的受过基础教育的工人。

所以,国家应该也很头疼吧。用教育产业化,推高了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大学宽进宽出,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 越来越多的人眼界大开了,想法多样了。有了温饱,就想着安全,想着被需要,想着自我实现。生育这种降低生活品质的事情,除非是想从孩童的存在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否则怎么想都插不进马斯洛的金字塔里。

于是就是不断降低的生育意愿。

所有的阶级矛盾,贫富矛盾,男女矛盾,都是正常人在面对风险时的自我保护。因为不确定,所以先保住自己。因为要保住自己,所以吝啬于对他人的付出。因为吝啬,所以不会相信。因为不会相信,所以不会前进,因为不会前进,所以保守主义又占了上风。

—-

为什么社会会前进?社会会前进,是有人当了基石。有人牺牲了自己,让其他人觉得社会会前进。为什么有人愿意牺牲自己当基石,你可以说Ta有信念,有爱。也可以说Ta愚昧,狂热,不知道这个世界的广大和自由。

但不管怎样,这样的人现在不存在了。我不是,你不是。我们举目四望,没有人是。

所以我们觉得未来不确定。何止不确定,简直下一秒就要崩溃。在一个下一秒就可能崩溃的社会中,你要做什么?你不能做任何长期计划,你只能拼命攫取,权利,财富,生存资源。不管用什么办法,坑蒙拐骗也好,要死要活也好,你必须抓点什么在手上,才能对抗这不确定性。

—-

当巨轮转动时,所有人都只想着从车辙里逃开,就不会有人去螳臂当车。当我们不相信有人会自我牺牲时,就不会有人去牺牲。没有人牺牲,社会就不会前进。就变成巨大的毒气室。这毒气不是从头顶来,而是从每个人的身体中来。

这就是我一直在说的,头顶铁罩头,脚底冷冰冰。所有人一边咬牙,一边放屁。

最后,就是所有人在这个高压锅里炖成一锅烂肉。

但未来真的那么可怕,那么不确定,那么不值得我们去做长期的投资吗?我不觉得。

倦怠感

最近有点倦怠。
工作也是。创作也是。
仿佛激情燃尽。
但仔细想来,并没有激情燃尽这一说。
就是自己未能专注于工作。
逃避工作。
逃避创造时必然经受的挫折。
不能这样子。
要沉下心来,要正面上!

2021

虽然已经到了新年,但还是来得及为过去的一年做个总结的。不是吗?
2020年,一直在打魔兽。虽然是打着怀旧的名号,但花的时间远远多于15年前。
15年前不过一个账号,还是经常afk。15年后,竟然有4个满级号,并且都是8T2。粗算算,已经是几千个小时铺下去了。就好像十五年前,就因为算下来二千多小时,已经接近一个本科的课时量,才下定决心放弃了游戏。而现在呢?相当于过去的一年间,几乎每天都打了6个小时。于是,理所当然的没有写任何东西。不但没有写,还把一切归咎于专心开发游戏。
要知耻啊!知耻啊!
如果不是在年底把游戏卖了个好价钱,这一年真的是荒废了。幸好游戏卖掉了。虽然还没有落袋为安。但已经可以稍微安心。感觉过去的三年都有了报偿。
在年底的测试中,感受到玩家的热切期待,以及未能满足玩家的无力感。还是得继续努力。不但制作出更多的内容。在数值和感受的微调上,更多的注意玩家的反馈。不断从玩家提出的问题中,找到答案。理解他们想要的,并给他们制造真正的游戏感。

过去的两年的元旦,都深陷于无力感中。又不得不鼓励自己负重前行。不停不停的让自己放下杂念,闭上眼睛往前走。不但自己往前走,还要带动团队一起往前走。在跨年时写的东西,也都是些自我的期许。从未如今日这般落在实处。
原先看那些脚踏实地的人,有种隐隐的酸气。觉得他们只看眼前的路,看不到头顶的天空。
而现在自己终于找到落脚点了,才觉得埋头苦干才是真的。
游戏可以少玩。不切实际的幻想可以少搞。
还是踏踏实实的创造出良好的体验是真的。
不管是小说、游戏,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对2021的期许。

生死之间

在豆瓣的时间线里,有朋友转发了一条日记。开篇是这么一句话:

“今天复查,过去这一个月内全身上下长了30-40个肿瘤。包括两片肺,肾脏,双腿,胳膊,肚子,胃。片子上看根本很不真实,密密麻麻的怪恶心的。主治医生说基本上没有希望了,选择是我自己的。如果不想再继续化疗,那么我还有6个月的时间,如果继续化疗,医生根本没有提到治愈的可能性,只是不知道能支撑到什么时候而已。
屋子里好多人,我一直没什么感觉,爸妈都哭了我也没哭。最后主治医生问我最想做什么的时候我才忍不住哭了。说我最想做的事情是想跟着radiohead 巡演,然后后面半句想去英国就已经哽咽到说不出来了。”

顺着链接过去翻了一下,作者是一个89年生的姑娘。11岁到美国。然后确诊癌症。不到二十岁就开始日常出入医院。22岁,豆瓣最后一次更新。估计是已经去世了。

她把豆瓣当成twitter一样吐槽的地方,随便翻翻就已经刷了80多页的广播。每天吐槽一些正在追的剧,正在哈的星。快乐的完全看不出已经病入膏肓。

最后一条更新是转发了一张图片。回复中有人惊讶的喊,你还没有死啊。然后,这便是最后一条了。

虽然知道人总会死,但这么切近的看着一个人记录自己死前的种种,过于逼真,不由得心生恐惧。又愈发觉得生命之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