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耶大叔与严锋老师的座谈会笔记
上海书展,果壳中文出了索耶大叔的两本科幻。同时邀请了索耶大叔到中国出席了一系列活动。其中有一场索耶大叔和严锋老师的座谈会。因为时间上恰好来得及,所以赶去听了一下,收获蛮多的,在这里分享一下。因为翻译不太给力,我也没有全程录音或笔记。所以只能凭个人听译和临场印象写,如有错漏,请勿追究。
首先惊讶的是严锋老师的英文相当不错。然后是索耶老爷子比想象的要年轻许多,叫索耶大叔可能会更合适。然后是现场的人超多的。感谢组织者“果壳”的给力组织。
话题先从天人合一展开。毕竟座谈会的主题是东西方的差异。
严锋老师从王阳明开始,话题延展到荣格的心理学。这里提到很多关于个人意识,群体意识之类的东西,话题比较深奥。翻译表示无能为力。但好像跟他的新书《人性分解》关联很紧。所以大家去买书吧。
中间插了个花,延伸到了“神经漫游者”。索耶大叔说“神经漫游者”对未来的描述是悲观的。例如个人资料被每个人自己封存,人们相互提防。骇客掌握了至高的权利。但实际上真正的互联网,带来了wikipedia。带来了facebook。人们一方面在贡献自己的知识,一方面在贡献自己的隐私。并没有出现威廉·吉布森所担心的那种情况。所以cyberpunk变成了一个科幻的分支,更像是对一种平行的未来的描述。而不是一个对近未来的合理推导。
然后是家庭问题,严锋老师问索耶老爷子的小说里为什么很深入的展开对家庭和个人体验的描述。
索耶大叔谈了下个人体验,但更偏向对科幻小说发展的个人认识的诠释。
即科幻读者由于现实的复杂性和压力,而脱离了幻想,告别了科幻。所以他近期的写作转向近未来,而不再是外星人。
原因是他感到科幻自身不能脱离现实太远,一方面有着读者认知度的问题,即完全超出读者想象的作品,很难得到大多数读者的认同。另一方面,过于脱离现实的科幻可能很难引起共鸣。所以科幻一方面是大尺度的,一方面又是和现实紧密关联的。所以在911之后,恐怖主义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的新书《触发》中的元素之一。所以,大家去买书吧。
话题延伸到科幻的意义,索耶大叔觉得科幻更像是,籍由客观现实、科学理论或科学发展,推导出某种极端的情况,从而构成故事核心。这个观点个人非常认同,可惜现场没有深入。
严锋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即在《恐龙三部曲》和《计算中的上帝》中,存在一个“第一推动”。而《尼安德特人》中则否定“第一推动”的存在。索老爷子是基于怎样的信仰来写的。
索耶大叔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在于科幻并不是单纯的描述某个观点是什么,而是尝试将这个观点分解,并进行回答。例如科幻不是在直接回答“上帝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而是在说“如果上帝存在”会怎样,以及“如果上帝不存在”会怎样。或者说,科幻的价值并不在于阐明一个理论,而是就一个理论进行分解和剖析,从多个角度来进行设想和阐述。他很热衷于科幻的这种特性。
然后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三体。但三体毕竟还没有正式英译,所以严锋老师简要介绍了一下黑暗森林理论,并希望索耶大叔评价一下。
索耶比较直接的认为黑暗森林理论体现了一种对未知文明的恐惧,以及对人类未来的悲观理念,并且谨慎的提醒了一下,希望不会因为三体英文版的出版,而导致美国的科幻读者们对中国科幻产生固化的印象。
严锋老师有点尴尬,为了找回场子,提到了霍金也支持不要过早探寻地外文明。索耶大叔幽了一默,好像是说动物群里跑的最慢的那个,最怕狮子。而霍金无疑是动物里跑的最慢的那个。
随着这个话题的延伸,索耶大叔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观点,即这种对未知的恐惧,对其他文明的征服欲,源自于基因的自我复制的本能,或者说由这种自我复制的本能衍生出的动物本能(这里又提了一嘴《自私的基因》)。而智慧的发展,则是对这种动物本能的征服和替代。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利他主义开始替代利己主义成为一种主流文化的原因。而任何文明,如果不能克服这种由动物本能衍生出的利己主义,以及由这种利己主义衍生出的种种恶习,都只会导致自我毁灭。
听到这里,我忍不住鼓掌。可现场只有我一个鼓掌,有点尴尬。但这个观点真的是正能量满溢。并且很好的回答了严锋老师的问题。跟索耶大叔的书中一直以来潜藏着那种的乐观主义精神简直是一脉相承。
严锋老师好像没想到会得到这么针对性的反面意见,有点下不来台,所以在这个话题上纠缠了一阵子,场面有些乏味。最后索耶大叔一锤定音,在刘慈欣本人没有在现场,无法对批评做出反驳的情况下,还是不要深入比较好。
这里索耶大叔引用了威廉·吉布森的某个观点,导致后面在观众提问时,有人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即索耶大叔好像不认同神经漫游者这本书,但为什么会引用吉布森的观点。索耶大叔义正言辞的说,神经漫游者是一本极棒的小说。要考虑到作者是在60年代,连电脑都没有的时代,就设想出了未来的互联网世界。他只是说互联网世界并没有变的像这本小说描写的那样。导致以之为代表的cyberpunk这类小说有点脱离了现实,形成了一个类似平行分支的东西。但并不意味着神经漫游者不是一本好科幻。
然后严锋老师提到了雨果奖和J.K.罗琳。即《计算中的上帝》输给《哈利波特》的那一届。索耶大叔很不爽,说他很多次进入最后决选,也曾成功获选,但他对那一次的评选非常不满。一方面是对作品本身的定义和分类不够清晰,导致哈利波特进入选单。一方面是J.K.罗琳对这个奖项的处理。雨果奖将小说进入获选名单的事转告了罗琳的经纪人。但颁奖现场,不但罗琳本人没有到场,甚至她没有安排任何一个人在她获奖时替她领取奖杯并致辞。这在雨果奖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但另一方面,索耶大叔也不讳言他的小说有在向好莱坞靠拢。从之前他的作品改编成连续剧后,他意识到媒体传播的价值。毕竟电视行业有数百亿美金的资金在里面。如果能够借助电视/电影行业来传播科幻理念,无疑比单纯籍由小说来传播影响的人更多,因而具有更深入的价值。因此他的新书其实就有向商业性做妥协。因为好莱坞的要求是,小说的核心观念,必须简单清晰,能够用一句话来解释清楚。他之前的小说做不到这一点,最近在写的小说有在向这个方向靠拢。
严锋老师提问说这样会不会导致小说本身的科幻性丧失。索耶大叔的回答是,无论为了改编成影视剧,做了怎样的妥协或改编,但他的书在这里。他的书是不会因为改编而变形的。
可惜这个话题没有延伸下去,因为再往下,其实就是科幻小说的商业性和严肃性之间的对立与统一。或者说,科幻小说的发人深省的作用和吸引更多人阅读的目标是对立而又统一的。好莱坞的评价标准明显更偏后者,但对科幻作者来说,是否是一件好事呢。即是否卖的多的科幻就是好科幻。是否吸引更多人投入科幻怀抱的作品,比提供更好的可能性的科幻要来的更有价值?估计这个争论会继续下去。但索耶老爷子的态度,好像是在纯科幻基础上,向商业化靠拢。
还有其他的一些讨论有点记不清楚了。提问的读者,两个是媒体,两个是兴奋的话说不完整的读者。媒体问的很大而化之,例如索耶大叔对中国科幻有什么认识。索耶大叔认为科学和科幻间的关系怎样,类似这样的问题。一个老外问了一下索耶如果要和别人合作写书的话,会找谁。索耶大叔举了他一个好朋友的名字。具体是啥我忘了。好像是06还是07年星云奖的得主之一,并认为两人在写作上的长处和短处恰好可互补。但他还是认为,写作是私人的体验,作品也是。
活动结束后,大家几乎是瞬间就散了。媒体的记者缠着主办方和索耶大叔问些问题。果壳中文特意带了一些书来卖。因为场地回收的关系,没法做签售。倒是索耶大叔坚持为所有到场购书的朋友们签名。所以在门廊摆书的地方坐下来为大家签字。但是到场的人散的太快了。反倒是让人觉得很对不起单纯的索耶大叔。我就两本书各买了两本,顺便替朋友讨了个签名。然后借机问了个我一直想问的问题。即就长篇小说而言,他是否在写作开始前就看到了小说的整个蓝图。大叔笑着说,如果那样就太棒了。但完全没有过这样的情况。他只是在开始一本书之前,就很清楚要在书中表达什么观点。然后将故事的发展,导向最能表达这个观点的方向而已。
作为一个科幻作者,这个是全场下来,我收获最深的一点。
嗯,整体说来,除了翻译不太给力,对谈的内容太拘泥于事先准备的问题之外,整场活动非常的棒。我变成了索耶大叔的粉。决定把他的新书和老书都再翻出来看一遍。也希望大家有机会都能接触一下索耶老爷子的书。新出的两本且不说,《计算中的上帝》确实是相当不错。再借机推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