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与孤岛

昨天看到一条微博:
weibo

谁对谁错且不在这里说,只是双方的微博名字,让我想起前阵子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问题。
原题找不到了,好像是问“为什么赵忠祥在某事件后几乎退隐。而现在网上一些名人,女朋友天天换,没下限的事也做了不少。但大家却觉得挺正常,挺接受?”
有个答案很有意思,大概是这么讲的,“因为赵忠祥在公众面前塑造了一个道德高尚的形象,所以在生活中做出不相符的行为,就导致形象崩盘。而现在那些自诩流氓的,摆出“我下限就是低”的姿态,就没有什么形象崩盘的问题,反而让人觉得他坦荡荡,获得了一群拥护者。”

再回过头看这两条微博。一个自称是文盲,一个自称是工程师。这就见了高下。这位工程师朋友,自然应该拿出理性的态度,不然就是坠了工程师的名头。而他的朋友圈,又往往是些高姿态的人,他们不但不会去转发,还会私信劝他:
1, 你不理性,语气太冲。
2, 你跟一文盲置什么气。有失身份。
3, 你说的很对,然并卵。
4, 这样的争论,实在没什么意思。

再看这位文盲朋友呢?人家都已经自称文盲了,你还想怎样?要求一个文盲引经据典?
而文盲朋友的拥趸们呢,他们习惯于从文盲朋友的意见中获得自己的想法。他们点赞、转发,参与评论。他们说,真对,真好,我就是这么觉得。
于是文盲朋友的意见获得了传播。甚至在第三者看来,他是争论的胜利者。

于是我们看到很多人宣称:“我不懂,但我要说说”。然后骂骂娘,支支招,灌点鸡汤,喊点口号,表达点情绪。或者把一些大家都看到的灰尘扫到一起说,看,灰尘都积成了山。
还有不少人集中在了这样的微博下,转发,评论,点赞。因为这样就声明了态度。这样就发表了意见。这样他们就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成了特立独行的那个。
而那些懂且愿意说说的人,慢慢就不说了。社交媒体就这么完成了一轮淘汰。

早有做宣发的朋友揭示真理,公众号内容要想获得转发,要有用,要简单,要有情绪,要紧跟潮流。
有用的东西好分享,简单的东西好理解,情绪化的东西好传播。紧跟潮流的东西吸眼球。远如“打土豪,分田地”。近如“工匠精神”,“国产良心”,
人们喜欢口号。因为口号简单,又有情绪。
而理性呢?认真、冷静,不偏不倚?通常就意味着复杂,干瘪,万字长文,乃至不可言说。
于是,一方说恒久忍耐,一方说你妈炸了。说来说去,产生不了什么有助益的结果。
战争打到最后,双方都付不起代价了,才会握手言和。网上的论战呢?140字算的上什么代价?又有几个真的人肉了,线下约架了?所以只有不死不休,不会有共识。

于是理性的声音先是变成孤岛,然后被一点点淹没。最后就只剩下一片汪洋。
孤岛们当然会觉得受到了伤害。但也就只是一下子。
除了那些键盘侠,剩下大多坚信这个世界不是建立在文字上的。所有这些孤岛,其实与都与更加坚实而厚重的大地紧密相连。
于是,孤岛们便释然了,不再寻求从汪洋中冒出头来,而是深深的扎下去,向坚实的深处去寻求意义。
汪洋之上便只剩下有态度,却没有力量的浪花,自娱自乐的飘摇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