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到分析一下豆瓣日记的合理性。
今天看到by大叔的豆瓣日记,篇篇目目都很靠谱。而我则是把豆瓣日记当了twitter来用。
我下意识的觉得,正经的东西要放在博客上。但仔细想一下,博客的SNS性质不强,其实看到我写的内容的人,反而还没有豆瓣上多。
这就牵扯出另一个问题,我们写博客,毫无疑问,是为了让别人看的。不管是否承认,把文字放到网上,或者说,把文字写出来这件事本身就带着“秀”的意味。那么既然是给别人看,为啥不放在会有更多人关注的地方呢?
记得一年前看QQ和QQ的用户群时,很惊讶的发现,有些人会不停修改自己 QQ 的在线情况,例如可见,隐身,下线,上线之类的来吸引别人的注意。
相较于编个网页,在博客上发表一千字这种自我表达,不停的上线/下线实在是是一种低成本的表达方式。可以很好的引起好友们的注意。
所以我们看到人们热衷于修改自己的MSN签名,或者热衷于twitter之类短平快的自我表达。因为这,毫无疑问,是一种自我表达,迅速引起他人注意的方式。一方面因为,这表达方式如羽毛般轻捷。不严肃,不认真,不需要投入时间精力想像力,甚至不用思考。有那么多东西,我们想让别人知道,但又不觉得应该为此花费相当的精力来演绎这些东西,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这些东西。于是,我们只用了豆瓣日记上轻飘飘的一句话:“今天真高兴,哈哈哈。”
互联网的发展,是一个用户自我表达的成本不断降低的过程。从编网页,到博客,到嵌入IM的twitter类应用。自我表达变得越来越“方便”,也越来越“轻”。
记得前一阵子看到文章说,MTV/电视/电影的拍摄,在过去的十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先一个镜头持续很长时间的情况已经不再多见。我们见得更多的,是频繁切换的镜头运营,交互推进的多线剧情。因为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已经逐渐失去了耐心。他们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飘忽。于是为了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内容变得越来越片段,越来越轻。
到底是我们接受内容的方式改变了表达内容的方式,进而改变了内容?还是反之?这得找个专业人士来解答一下了。这里就不讨论了。
至于我,一时半会还是不大习惯用豆瓣日记来写东西……因为windows live writer很好用……